国有企业劳动关系隐忧与和谐劳动关系构建/张喜亮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24 04:16:44   浏览:8467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国有企业劳动关系隐忧与和谐劳动关系构建

张喜亮


  党中央提出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全面的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构建和谐社会首先要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劳动关系和谐发展是社会的保障。

  一、国有企业劳动关系不和谐的隐忧

  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本主义的理念深入人心,国有企业劳动关系基本上是和谐的,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客观原因,我们也不能不看到其中存在的隐忧。
  第一,用工形式多元化有悖于劳动法律的规定。
  上世纪9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实施以后,我国全面建立起来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劳动合同法用工制度,2008年又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强化了劳动合同制度。按照劳动法律和政策的规定,企业用工的基本形式就是劳动合同制,职工都是合同制职工。但是,在我们的企业中却普遍存在着多元的用工形式,有的企业多达十几种用工形式,不同身份的职工不能同等地享有权利。
  许多企业都同时存在所谓:全民职工、集体职工(又分为大集体和小集体)、外来工(又分为外来城镇工和外来农民工)、派遣工(又分为内部派遣和外部派遣)、劳务工、临时工、下岗工(又分为内部下岗临时上岗工和外部下岗临时录用的)等等。所有这些不同形式录用或不同身份的职工,在企业中是享有不同权利的,比如工资待遇不同、福利不同、社保金缴纳不同、晋升机会不同、民主管理权利不同,甚至加入工会的权利都不同等等。所有这些差别所形成的歧视心理都是导致劳动关系矛盾发生突发事件的隐忧。另外,这种用工制度或形式的差异是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由此可能导致劳动争议引起法律纠纷。
  第二,行政化的管理导致“干群关系”紧张。
  尽管企业改革经历了三十年并且国家早就明确取消企业领导的行政级别,企业依法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但是,国有企业基本上还保持着领导职务的行政级别和企业内部行政化的管理模式。这种行政化意识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表现就是“官本位”严重,按照这种“官本位”的标准制定薪酬管理方案,“官职级别”收入差距过大。
  有的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的收入与底层员工的工资差距达到几十倍甚至上百倍。无论是研发设计人员还是技术工人,都参照“官职级别”标准,而且同级标准都必须低于管理人员。比如总工程师的工资、福利待遇的最高级别只能相当于“同级副职”,而高级技工职能相当于“行政”中层等等。这种“官本位”的导向,致使职工纷纷追逐“官职”而无心安于本职工作,一些不正当的竞争行为必将导致职工之间的矛盾、“干群”之间矛盾等等,形成了劳动关系不和谐的隐忧。
  第三,矛盾协调机制尚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在国有企业中,劳动关系矛盾的详谈机制应当说基本上是健全的,但是,基本上是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的。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是协调劳动关系的一个最主要的组织,然而,由于企业中的干群矛盾及委员会人员构成,致使职工对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没有信任。
  按照法律规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由企业方面的代表和职工代表组成,工会方面的代表担任调解委员会主任。劳动争议是职工与企业发生的纠纷,而直接涉及的人员就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干部”。而这些“干部”往往都是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成员,发生劳动争议的职工对此就产生了不信任感。调解委员会中的职工代表往往不是职工选举而是领导“授意”产生的,由此,更难让员工对这样一个法定的劳动争议协调组织充分发挥作用。在国有企业中普遍没有设立职工受到不公正待遇的申诉机构。当职工受到企业的处分时,没有一个合理的渠道进行申诉,激进的职工只能依法提起劳动争议仲裁和诉讼,形成了法律纠纷,而多数职工选择了忍耐从而加深积怨,很可能产生突发事件。

  二、国有企业和谐劳动关系构建

  深入研究“和谐”的内涵,我们知道,“和谐”是物质和精神统一,更体现了一种精神的境界,充满着生机和活力。和谐”的劳动关系也不应当呆板、静止的状态,而是一种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精神的境界的体现。
  第一,和谐的劳动关系必须体现企业物质成果的共建共享。
  企业这个社会现象应当说在农业社会解体的过程中就出现了,现代社会的企业:是创造财富、丰富生活、引领消费经济组织,是由投资人与劳动者共同主导组合生产要素推动人类进步的社会组织,是实现投资人与劳动者共同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是投资人与劳动者实现自身价值的平台。
  由此可见,企业的发展成果必须由投资人与劳动者合理分享。上个世纪初,美国等工业发达的国家,一些企业家和学者们都发现了一个问题:按照经典经济理论构建起来的企业,其劳动生产率提升已经达到了极限。为了突破这个极限,他们探索出了所谓的“企业管理”学。经过大半个世纪的实践,他们还是没有能够把劳动生产率提升到理想的状态。我们以为核心的问题就在于没发现投资人与劳动者在企业中的地位平等之价值。劳动者作为生产的主人对于企业所付出的劳动力与投资人对于企业的投资和经理人对于企业所贡献管理智慧,具有同等的价值和意义。物质利益的满足是投资人、经理人和劳动者最基本的需求,三者利益兼顾是实现和谐劳动关系的基石和物质的保障。
  第二,和谐劳动关系必须保障劳动者参加企业管理的权利。
  就企业的设立而言,投资人的资本是第一的要素,没有投资即无企业;经理人以其智慧和经验组织企业运行,是企业的经营者,没有高效的管理就没有企业的发展;劳动者以其投入的劳动力把生产资料创造为商品,是企业的生产的主人,没有劳动者对生产资料的创造,便没有企业的价值和意义。可见,劳动者是企业的基础,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首先必须保障劳动者参加企业管理的权利。上个世纪中期以来,在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的企业中,劳动者通过各种形式参加企业管理的权利得到认同和保障,职工民主管理成为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一个重要内容。
  劳动者参加企业管理,首先是承认了劳动者在企业中与投资人和经理人平等的主体地位,尊重劳动者的人格尊严从而满足了劳动者精神需求,由此,便激发出了劳动者生产的热情;其次,作为生产的主人,劳动者最了解生产、市场等方面的技术和信息,可以帮助企业作出关于投资、生产、经营、发展等方面的正确决策;再次,劳动者直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企业的决策体现了劳动者的意见、建议和诉求,在畅所欲言中形成的决策,就能够保障劳动者充分理解和懂得决策的真正内涵,由此,在具体的工作中就可以避免因信息不对称而发生误会、产生纠纷,实现劳动关系的和谐。国务院国资委成立以来颁发了一系列关于职工民主管理的文件,如职工代表大会指导意见、职工董事管理办法和履行职责管理办法、班组建设指导意见等等。这些文件构成了国有企业职工参加三级管理的民主机制,贯彻执行这一系列的文件是实现国有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制度保障。
  第三,和谐劳动关系必须在法律体制内有序运行
  法律和制度是劳动关系和谐运行的重要保障。和谐的劳动关系中是允许存在矛盾和不同意见的。问题的关键是这些不同的意见可以得到充分的表达,合理的意见被采纳就能够形成统一的认识,这本身就是和谐的一种表现形式。
  保障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必须要建立健全合理的劳动规章制度,包括招工制度、用工制度、操作制度、纪律制度、薪酬制度、保险制度、工时制度、休假制度、福利制度、培训制度、安全制度、晋升制度、参加管理制度、退职制度、补偿制度、争议处理制度,等等。制定和完善这些规章制度,需要企业经理人与劳动者共同讨论、研究,而不能是经理人单方的行为。企业依法建立和完善劳动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劳动合同法明确规定了制定和完善企业劳动规章制度和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决策的程序,充分体现了对劳动者参加企业管理的权利。建立和完善这些制度,使劳动关系主体之间的矛盾能够在制度的范围内得到解决,劳动关系即可以和谐运行。
  第四,工会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发挥着组织保障的作用。
  组织的保障也是劳动关系和谐的一个重要手段。所谓组织的保障,就是指当劳动关系发生矛盾时,能够通过组织的渠道得以处理。解决劳动关系矛盾的方式方法很多,工会则是协调劳动关系的最重要的组织保障。
  工会就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一个重要组织,中国工会不同于西方工会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肩负着协调劳动关系的使命。依照工会法的规定,中国工会是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群众性组织,中华全国总工会及其各工会组织是职工利益的代表者和合法权益的维护者,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工会在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发挥着组织保证的作用:一个方面是,劳动者认为其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直接通过工会这样的维权组织予以维护;另一个方面是,工会主动参加企业管理把劳动者利益和权益方面的诉求及时反馈给企业,使矛盾化解于萌芽之中,防患于未然。工会的存在大大降低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本,这种观点在具有现代文明理念的企业家中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同。
  第五,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企业管理必须树立新的理念
  自劳动法实施以来,我国企业的劳动关系的基本制度就是劳动合同制,合法的用工形式主要是:合同制、派遣制和非全日制三种形式,这三种的用工也都应当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没有身份的限制同工同酬。改变历史形成的多元化用工,要求管理者必须树立人本理念,而不能只考虑通过非法形式的用工降低人力资源管理成本。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经济行为主体,必须改变那种行政化的管理制度,从实际出发,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实行按贡献为主的分配制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改变企业“官本位”管理理念是构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当务之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应当与企业的发展目标为导向真正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激励职工的生产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

  结束语

  和谐体现了民主法制的精神,和谐的劳动关系应当是充满生机的。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不应当也不需要回避矛盾,而是要改变对企业、对管理、对劳动者所形成的思维定势,摒弃既往那种对劳动者实行“管卡压”的作法,树立“人本主义”的人力资源理念,让我们的企业永葆那种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设立人身伤害犯罪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之必要

俞志银


内容提要:
侵犯人身权民事行为,受害人可以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提起精神损害赔偿。但对于以侵犯人格权为客体的犯罪行为,如杀人、伤害、强奸犯罪等刑事案件,这些行为在民法上又属于损害人格权的侵权行为。根据现在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犯罪行为对被害人同时造成物质损失和精神损失的,被害人能否另行提起民事诉讼,向被告人主张物质损失赔偿及精神损害赔偿或单独提起精神损害赔偿?笔者主张,对人身伤害犯罪的而提起精神损害赔偿,应当给予支持,确定对侵犯人格权为客体的犯罪行为可以主张精神损害赔偿,将是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2001年3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作出《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是对《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条的立法补充。这个司法解释最重要的意义,就是对人格权以及身份权进行司法保护方面的重大突破,其中明确因人身权遭受到非法侵害时,受害人可提起精神损害赔偿。突破了《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条只规定“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四种权利才能提起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为此,单纯的侵犯人身权民事行为,受害人提起精神损害赔偿有了法律依据。但对于以侵犯人格权为客体的犯罪行为,如杀人、伤害、强奸犯罪等刑事案件,这些行为在民法上又属于损害人格权的侵权行为。根据现在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受害人不能在附带民事诉讼中提出精神损害赔偿。第一,从法律依据看,刑诉法第七十七条规定附带民事诉讼的赔偿范围为物质损失,在刑诉法司法解释第八十四条进一步明确仅限于直接物质损失,应该说法律十分明确地规定附带民事赔偿范围不包括精神损失。第二,从理论上分析,对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首先是刑事审判,依法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责任,因而附带民事诉讼不完全等同于一般单纯的民事诉讼,它在程序上是以刑事诉讼为主,在实体上以被告人承担刑事责任为前提,民事赔偿不能减轻或免除被告人的刑事责任。那么,被告人犯罪后,既要受到与之相适应的刑罚处罚,还要赔偿被害人物质损失。第三,精神损害的范围十分广泛,自然人犯罪中几乎案案有精神损害,而且精神损害的程度也难以准确测定。 因此从刑事诉讼效率角度上考虑,精神损害未列入附带民事诉讼是可以理解的①。但犯罪行为对被害人同时造成物质损失和精神损失的,被害人能否另行提起民事诉讼,向被告人主张物质损失赔偿及精神损害赔偿或单独提起精神损害赔偿?如前所述,我们会不约而同回答是肯定的。然而,最高人民法院于2002年7月15日发布法释[2002]17号关于人民法院是否受理刑事案件被害人提起精神损害赔偿民事诉讼问题的批复“对于刑事案件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精神损失提起的附带民事诉讼,或者在该刑事案件审结以后,被害人另行提起精神损害赔偿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该批复再一次封杀的刑事被害人的精神损害赔偿的诉权。支持观点认为:这种情况虽然从形式上看是民事诉讼,但其本质仍然是刑事案件派生而来的赔偿问题,它与民事侵权行为引起的单纯民事赔偿问题有着质的不同。单纯民事案件的被告只承担民事责任。如前所述,刑事被告人除了承担赔偿被害人损失的责任外,还必须承担刑事责任——被剥夺自由甚至生命,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如此,在刑事部分与民事赔偿部分分开审理的情况下仍旧如此。在对刑事被告人判处刑罚之后,还要让其承担与民事诉讼完全一样的赔偿责任,显然有失公允。因此即便被害人或其近亲属单独提起民事诉讼。只能支持其物质损失而不支持精神损害赔偿。
对于以侵犯人格权为客体的犯罪行为,如杀人、伤害、强奸犯罪等刑事案件,这些行为本身首先是一种严重的民事侵权行为,所造成精神损害理应得到赔偿。其次,法律既然肯定侵害人身权行为造成的精神损害予以物质赔偿,又否认人身伤害的精神损害赔偿,是立法上的自相矛盾。因此如确定对侵犯人格权为客体的犯罪行为可以主张精神损害赔偿,将是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在现代社会和现代法制条件下,对人身伤害给予精神损害赔偿已经成为普遍的制度。凡是在侵权行为中,受害人受到人身伤害,造成身体权、健康权、生命权侵害的,受害人或受害人的近亲属,都可以依据国家的法律请求抚慰金,填补因为人身损害所造成的精神痛苦的损害。《德国民法典》第823条规定:“因故意或过失不法侵害他人的生命、身体、健康、自由、所有权或其他权利者,对被害人负损害赔偿的义务。”第847条规定:“(1)不法侵害他人的身体或健康,或侵夺他人自由权,被害人所受侵害虽非财产上的损失,亦得因受损害,请求赔偿相当金额。(2)前项请求权不得让与或继承,但请求权已以契约承认或已发生诉讼拘束者不在此限。对妇女犯有违反不道德的罪行或不法行为。或以诈欺、威胁或滥用从属关系,诱使妇女允诺婚姻以外的同居埏,该妇女享有与前项相同的请求权。”上述规定,包括了侵害人身权的财产损害和无形损害的两项赔偿制度。《瑞士民法典》对人格权的保护作了原则的规定,新债法第55条规定:“由他人之侵权行为,于人格关系上受到严重损害者,纵无财产损害之证明,裁判官亦得判定相当金额之赔偿。”第49条第2款规定:“人格关系受到侵害时,对其侵害情节及加害人过失重大者,得请求抚慰金。”
总之,侵害人身权的精神损害赔偿作为侵权损害赔偿的一项原则,已为中外立法与司法实践普遍承认。虽然这一赔偿不能消除受害人的痛苦,但它可以抚慰受害人受到伤害的心灵,受害人可以用所获得的金钱进行一些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活动,使其从中得到乐趣,从极度的痛苦中解脱出来。这一赔偿还可提高受害者的人身价值和尊严,惩罚加害方的侵权行为,有利于防止侵害生命健康权行为的发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水平,维护社会公共秩序
设立人身伤害犯罪的精神损害赔偿的意义和作用。
首先,设立人身伤害犯罪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是民事侵权范畴中人身伤害抚慰金赔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人格权的问题上,人格权体系随着社会的进步呈不断扩张的趋势,具体表现在:一是人格权愈来愈受立法者的重视,二是人格权的范围不断扩大,三是法律对人格权的保护愈来愈周密。作为民事主体存在于社会之中的人,必然存在物质利益和人身的非物质利益,而在人格权方面,尤其是在物质性人格权方面,这两种利益孝必然存在,并且构成密切的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人们的价值观念逐渐地发生变化,并且从量的积累发展到质的飞跃,终于使那种把人的存在归结为财产权益的拜物教观念已经过时,人们越来越重视精神权利的价值。
其次、确立人身伤害犯罪的抚慰金赔偿制度是保护公民人格利益的必要手段。公民的身体权、健康权、生命权遭受侵害,特别是遭受犯罪行为的侵害,必然会造成财产上的损失,但同时也必然会造成精神上的创伤。在尊重人的精神价值的现代社会,平复这种精神利益的损害,必然要求民法动用它的独特的救济立法即财产赔偿的立法。这种立法的表现形式,就是人身伤害抚慰金。在刑事立法方面,对于附带民事诉讼方面,在适用法律方面,也要求适用民法方面的有关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刑事诉讼的司法解释规定,人民法院审判附带民事诉讼案件,除适用刑法、刑事诉讼法外,还应当适用民法通则民事诉讼法有关规定。那对于单独提起民事诉讼的侵权行为案件,适用民法有关规定,应是这类案件的法律依据,然而最高人民法院于2002年7月15日发布法释[2002]17号关于人民法院是否受理刑事案件被害人提起精神损害赔偿民事诉讼问题的批复,该批复已然超越司法解释权限。损害了受害人合法权益,这与贯彻人格尊严不可侵犯的宪法原则相违背。当然,我国是一个有漫长封建社会历史的、传统观念很深的国家,封建余毒残存,人民法律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薄。另外,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高,如果所有的人身伤害犯罪的受害人都提出精神损害赔偿,必然影响社会的稳定。但是种种的理由,都不能成为任意违反宪法原则,随意作出违宪行为的借口。在现代法治社会的经济、人文环境下,抚慰金的功能,体现了它是保护公民人格利益的必要手段。给予受害人金钱赔偿,使受害人在经济生活上获得利益,自有助于受害人克服其精神上的损害。既然抚慰金具有如上功能,如果对于人身伤害犯罪只处罚刑事责任及赔偿财产损失,对于同时造成的精神创伤等损害不给予精神损害赔偿的话,对于人的生命健康权的保障就是不完整的,残缺不全的②。
人身伤害犯罪的精神损害赔偿的符合侵权赔偿构成要件。
首先,有损害的事实发生。这是精神损害赔偿的前提条件。有损害事实的存在,侵害人才承担赔偿责任,对精神损害事实的认定,可依据以下三点,有其中之一的,即可认定是有损害事实的存在:1、内在的精神损害。即依据被侵权对象本身的自然界反应和外部表现来验证,如侵害行为导致受害人悲痛、精神抑郁甚至精神失常等。2、外在的精神损害。即依据社会的反应来验证,如侵害行为使公众舆论或有关组织对受害人的品德、声望、信用等评价有所降低等。3、依据间接的财产损失来验证。如公民受到侵害后,无法正常工作或劳动,以致收入减少。
第二、精神损害的违法性。行为人的侵害行为必须违法,这是精神损害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基本条件,这与其他损害赔偿是相同的,人身伤害犯罪行为,不仅违反刑事法律,而且同时违反民法的有关规定。人身伤害犯罪的精神损害行为有其本身的特点:精神损害行为是作为的违法行为,而非不作为的违法行为;精神损害行为指向的内容必须是特定的,即依据民法通则及最高院的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司法解释规定的权利范围;损害行为指向的主体也是特定的、具体的。
第三、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存在着因果关系。民法规定行为人对其侵害行为所造成的精神损害负赔偿责任,如果精神损害事实的发生与侵害行为无因果关系,行为人就不承担赔偿责任。在这一点上,只要行为人实施了侵害人身权的犯罪,就一定会发生精神痛苦,只是精神损害后果的大小不同而已;对人身权的侵犯,其行为与后果之间常常需要一个转换环节,即侵害他人人身权产生的精神损害后果往往是以间接的方式表现的。许多侵害人身权的犯罪行为都是通过公众舆论的力量,并借助于人们的自尊心和名誉感而致损害③。
第四,侵权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侵权行为人的主观过错是精神损害赔偿民事责任的主观要件。过错是侵权行为人在侵害他人人身权时的一种心理状态,分为故意和过失。侵权行为人只有主观上有过错,才承担精神损害的赔偿责任,故意和过失的反映出有侵权行为的主观因素不同,对受害人所产生的精神损害就有轻重之别。对于故意伤害人身权的犯罪行为应承担较重的民事责任。
参考书目:
(1)湖北高院研究室:《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若干程序问题研究》(人民司法2000年第六期)
(2)杨立新:《民法判解研究与适用》第153—161页
(3)杨美华、孙曙东:《谈精神损害赔偿的几个问题》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调整部分保险监管报表项目的通知(废止)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调整部分保险监管报表项目的通知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保监发[1999]254号



各保险公司:
根据监管要求和财政部《关于印发〈保险公司新旧会计制度衔接有关调账问题的处理规定〉的通知》,我会对部分保险监管报表的项目进行了调整。现将有关调整内容通知如下:
一、保险监管报表项目的调整:
(一)《保险公司主要业务指标月报表》中“十一、投资”项下增设“证券投资基金”。
(二)《保险公司资产负债表(季报)》及《保险公司资产负债表(年报)》中:
1.资产类:“长期投资”项下增设“长期股权投资”,“长期债券投资”项下增设“减:投资风险准备”;
2.“所有者权益”类:“资本公积”项下增设“其中:汇差调整”;
3.行次顺延编排。
(三)《保险公司资金运用表(季报)》中“二、证券投资”项下增设“5.证券投资基金”,原“5.股票”改为“6.股票”。行次顺延编排。
二、调整后的《保险公司主要业务指标月报表》于1999年12月开始报送;《保险公司资产负债表(季报)》、《保险公司资金运用表(季报)》、《保险公司资产负债表(年报)》于1999年第四季度开始报送。相应的原表样停止使用。
附件:调整后的报表表样《保险公司主要业务指标月报表》、《保险公司资产负债表(季报)》、《保险公司资金运用表(季报)》、《保险公司资产负债表(年报)》
附件:
保险公司主要业务指标月报表
保监统M1-01表
填报单位: 年 月 单位:万元
------------------------------
指标项目 | 本期金额 | 上年同期金额
-------------|------|---------
一、保费收入 | |
-------------|------|---------
1.财产险 | |
-------------|------|---------
2.人身意外伤害险 | |
-------------|------|---------
3.健康险 | |
-------------|------|---------
4.寿险 | |
-------------|------|---------
二、各项赔款和给付 | |
-------------|------|---------
1.财产险 | |
-------------|------|---------
2.人身意外伤害险 | |
-------------|------|---------
3.健康险 | |
-------------|------|---------
4.寿险 | |
-------------|------|---------
三、退保金 | |
-------------|------|---------

四、手续费支出 | |
-------------|------|---------
五、佣金支出 | |
-------------|------|---------
六、营业费用 | |
-------------|------|---------
七、预计利润(税前) | |
-------------|------|---------
八、银行存款 | |
-------------|------|---------
其中:活期 | |
-------------|------|---------
定期 | |
-------------|------|---------
九、应收保费 | |
-------------|------|---------
十、贷款 | |
-------------|------|---------
十一、投资 | |
-------------|------|---------
其中:国债 | |
-------------|------|---------
金融债券 | |
-------------|------|---------
证券投资基金| |
-------------|------|---------

其他证券 | |
-------------|------|---------
房地产 | |
-------------|------|---------
三产投资 | |
-------------|------|---------
十二、固定资产原值 | |
-------------|------|---------
减:累计折旧 | |
-------------|------|---------
固定资产净值 | |
-------------|------|---------
十三、在建工程 | |
-------------|------|---------
十四、保户储金 | |
------------------------------
总经理: 复核: 制表:

保险公司资产负债表
(季报)
保监统 S1-01表
填报单位: 年 季 单位:万元
-----------------------------------
资 产 |行 次| 期初数 | 期末数
------------------|---|-----|------
流动资产: | | |
------------------|---|-----|------
现金 | 1 | |
------------------|---|-----|------
银行存款 | 2 | |
------------------|---|-----|------
短期投资 | 3 | |
------------------|---|-----|------
拆出资金 | 4 | |
------------------|---|-----|------
保户质押贷款 | 5 | |
------------------|---|-----|------
应收利息 | 6 | |
------------------|---|-----|------
应收保费 | 7 | |
------------------|---|-----|------
应收分保账款 | 8 | |
------------------|---|-----|------
应收款项小计 | 9 | |
------------------|---|-----|------
减:坏账准备 |10 | |
------------------|---|-----|------

应收款项净额 |11 | |
------------------|---|-----|------
预付赔款 |12 | |
------------------|---|-----|------
存出分保准备金 |13 | |
------------------|---|-----|------
存出保证金 |14 | |
------------------|---|-----|------
其他应收款 |15 | |
------------------|---|-----|------
材料物品 |16 | |
------------------|---|-----|------
低值易耗品 |17 | |
------------------|---|-----|------
待摊费用 |18 | |
------------------|---|-----|------
待处理流动资产净损失 |19 | |
------------------|---|-----|------
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债券投资 |20 | |
------------------|---|-----|------
其他流动资产 |21 | |
------------------|---|-----|------
流动资产合计 |22 | |
------------------|---|-----|------
长期投资: | | |
------------------|---|-----|------
长期股权投资 |23 | |
------------------|---|-----|------
长期债券投资 |24 | |
------------------|---|-----|------
减:投资风险准备 |25 | |
------------------|---|-----|------
拨付所属资金 |26 | |
------------------|---|-----|------
长期贷款 |27 | |
------------------|---|-----|------
减:贷款呆账准备 |28 | |
-----------------------------------

续表
-----------------------------------
资 产 |行 次| 期初数 | 期末数
------------------|---|-----|------
固定资产: 固定资产原值 |29 | |
------------------|---|-----|------
减:累计折旧 |30 | |
------------------|---|-----|------
固定资产净值 |31 | |
------------------|---|-----|------
在建工程 |32 | |
------------------|---|-----|------
固定资产清理 |33 | |
------------------|---|-----|------
待处理固定资产净损失 |34 | |
------------------|---|-----|------
固定资产合计 |35 | |
------------------|---|-----|------

无形资产及其他资产: | | |
------------------|---|-----|------
无形资产 |36 | |
------------------|---|-----|------
长期待摊费用 |37 | |
------------------|---|-----|------
存出资本保证金 |38 | |
------------------|---|-----|------
抵债物资 |39 | |
------------------|---|-----|------
其他长期资产 |40 | |
------------------|---|-----|------
无形资产及其他资产合计 |41 | |
------------------|---|-----|------
资产总计 |42 | |
------------------|---|-----|------
负债及所有者权益 | | |
------------------|---|-----|------
流动负债: | | |
------------------|---|-----|------
短期借款 |43 | |
------------------|---|-----|------
拆入资金 |44 | |
------------------|---|-----|------
应付手续费 |45 | |
------------------|---|-----|------
应付佣金 |46 | |
------------------|---|-----|------
应付分保账款 |47 | |
------------------|---|-----|------
预收保费 |48 | |
------------------|---|-----|------
预收分保赔款 |49 | |
------------------|---|-----|------
存入分保准备金 |50 | |
------------------|---|-----|------
存入保证金 |51 | |
------------------|---|-----|------

应付工资 |52 | |
------------------|---|-----|------
应付福利费 |53 | |
------------------|---|-----|------
应付保户利差 |54 | |
------------------|---|-----|------
应付利润 |55 | |
------------------|---|-----|------
应交税金 |56 | |
------------------|---|-----|------
其他应付款 |57 | |
------------------|---|-----|------
预提费用 |58 | |
------------------|---|-----|------
未决赔款准备金 |59 | |
-----------------------------------

-----------------------------------
资 产 |行 次| 期初数 | 期末数
------------------|---|-----|------
其中:已发生未报告责任准备金|60 | |
------------------|---|-----|------
未到期责任准备金 |61 | |
------------------|---|-----|------
保户储金 |62 | |
------------------|---|-----|------
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 |63 | |
------------------|---|-----|------
其他流动负债 |64 | |
------------------|---|-----|------
系统往来 |65 | |
------------------|---|-----|------
流动负债合计 |66 | |
------------------|---|-----|------
长期负债: | | |
------------------|---|-----|------
长期责任准备金 |67 | |
------------------|---|-----|------
寿险责任准备金 |68 | |
------------------|---|-----|------
长期健康险责任准备金 |69 | |
------------------|---|-----|------
保险保障基金 |70 | |
------------------|---|-----|------
长期借款 |71 | |
------------------|---|-----|------

长期应付款 |72 | |
------------------|---|-----|------
外币兑换 |73 | |
------------------|---|-----|------
住房周转金 |74 | |
------------------|---|-----|------
其他长期负债 |75 | |
------------------|---|-----|------
长期负债合计 |76 | |
------------------|---|-----|------
负债合计 |77 | |
------------------|---|-----|------
所有者权益: | | |
------------------|---|-----|------
实收资本 |78 | |
------------------|---|-----|------
上级拨入资金 |79 | |
------------------|---|-----|------
资本公积 |80 | |
------------------|---|-----|------
其中:汇差调整 |81 | |
------------------|---|-----|------
盈余公积 |82 | |
------------------|---|-----|------
其中:公益金 |83 | |
------------------|---|-----|------
总准备金 |84 | |
------------------|---|-----|------
未分配利润 |85 | |
------------------|---|-----|------
所有者权益合计 |86 | |
------------------|---|-----|------
负债及所有者权益总计 |87 | |
-----------------------------------
总经理: 复核: 制表:

保险公司资金运用表
(季报)
保监统S1-03表
填报单位: 年 季 单位:万元
-------------------------------------------------
| | 上期期末余额 | 本期期末余额 | 本年收益
行 | |--------|--------|------------
| 资金运用 | |占总资 | |占总资 |已到账|应 收|
次 | |金 额| |金 额| | | |合 计
| | |产(%)| |产(%)|收 益|收 益|
---|--------------|---|----|---|----|---|---|----
| | 1 | 2 | 3 | 4 | 5 | 6 | 7
---|--------------|---|----|---|----|---|---|----
1 |一、银行存款 | | | | | | |
---|--------------|---|----|---|----|---|---|----
2 | 1.人民银行存款 | | | | | | |
---|--------------|---|----|---|----|---|---|----
3 | 2.国有商业银行存款 | | | | | | |
---|--------------|---|----|---|----|---|---|----
4 | 3.其他金融机构存款 | | | | | | |
---|--------------|---|----|---|----|---|---|----
5 | 4.非银行金融机构存款 | | | | | | |
---|--------------|---|----|---|----|---|---|----
6 |二、证券投资 | | | | | | |
---|--------------|---|----|---|----|---|---|----
7 | 1.政府债券 | | | | | | |
---|--------------|---|----|---|----|---|---|----
8 | 其中:长期 | | | | | | |
---|--------------|---|----|---|----|---|---|----
9 | 短期 | | | | | | |
---|--------------|---|----|---|----|---|---|----

10| 2.中央银行债券 | | | | | | |
---|--------------|---|----|---|----|---|---|----
11| 其中:长期 | | | | | | |
---|--------------|---|----|---|----|---|---|----
12| 短期 | | | | | | |
---|--------------|---|----|---|----|---|---|----
13| 3.金融机构债券 | | | | | | |
---|--------------|---|----|---|----|---|---|----
14| 其中:长期 | | | | | | |
---|--------------|---|----|---|----|---|---|----
15| 短期 | | | | | | |
---|--------------|---|----|---|----|---|---|----
16| 4.公司债券 | | | | | | |
---|--------------|---|----|---|----|---|---|----
17| 5.证券投资基金 | | | | | | |
---|--------------|---|----|---|----|---|---|----
18| 6.股票 | | | | | | |
---|--------------|---|----|---|----|---|---|----
19| 上市股票 | | | | | | |
---|--------------|---|----|---|----|---|---|----

20| 不上市股票 | | | | | | |
---|--------------|---|----|---|----|---|---|----
21|三、贷款 | | | | | | |
---|--------------|---|----|---|----|---|---|----
22| 1.担保贷款 | | | | | | |
---|--------------|---|----|---|----|---|---|----
23| 2.抵押贷款 | | | | | | |
---|--------------|---|----|---|----|---|---|----
24| 3.人寿保单质押贷款 | | | | | | |
---|--------------|---|----|---|----|---|---|----
25| 4.其他贷款 | | | | | | |
---|--------------|---|----|---|----|---|---|----
26| 其中:委托贷款 | | | | | | |
---|--------------|---|----|---|----|---|---|----
27|四、房地产投资 | | | | | | |
---|--------------|---|----|---|----|---|---|----
28|五、拆出资金 | | | | | | |
---|--------------|---|----|---|----|---|---|----
29|六、其他投资 | | | | | | |
---|--------------|---|----|---|----|---|---|----
30| 合 计 | | | | | | |
---|--------------|---|----|---|----|---|---|----
31| 总资产 | | | | | | |
-------------------------------------------------
总经理: 复核: 制表:

保险公司资产负债表
(年报)
保监统Y1-01表
填报单位: 年 单位:万元
-----------------------------------
资 产 |行 次| 年初数 | 年末数
------------------|---|-----|------
流动资产: | | |
------------------|---|-----|------
现金 | 1 | |
------------------|---|-----|------
银行存款 | 2 | |
------------------|---|-----|------
短期投资 | 3 | |
------------------|---|-----|------
拆出资金 | 4 | |
------------------|---|-----|------
保户质押贷款 | 5 | |
------------------|---|-----|------
应收利息 | 6 | |
------------------|---|-----|------
应收保费 | 7 | |
------------------|---|-----|------
应收分保账款 | 8 | |
------------------|---|-----|------
应收款项小计 | 9 | |
------------------|---|-----|------
减:坏账准备 |10 | |
------------------|---|-----|------
应收款项净额 |11 | |
------------------|---|-----|------
预付赔款 |12 | |
------------------|---|-----|------
存出分保准备金 |13 | |
------------------|---|-----|------
存出保证金 |14 | |
------------------|---|-----|------

其他应收款 |15 | |
------------------|---|-----|------
材料物品 |16 | |
------------------|---|-----|------
低值易耗品 |17 | |
------------------|---|-----|------
待摊费用 |18 | |
------------------|---|-----|------
待处理流动资产净损失 |19 | |
------------------|---|-----|------
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债券投资 |20 | |
------------------|---|-----|------
其他流动资产 |21 | |
------------------|---|-----|------
流动资产合计 |22 | |
------------------|---|-----|------
长期投资: | | |
------------------|---|-----|------
长期股权投资 |23 | |
------------------|---|-----|------
长期债券投资 |24 | |
------------------|---|-----|------
减:投资风险准备 |25 | |
------------------|---|-----|------
拨付所属资金 |26 | |
------------------|---|-----|------
长期贷款 |27 | |
------------------|---|-----|------
减:贷款呆账准备 |28 | |
------------------|---|-----|------
固定资产: | | |
-----------------------------------

续表
-----------------------------------
固定资产原值 |29 | |
------------------|---|-----|------
减:累计折旧 |30 | |
------------------|---|-----|------
固定资产净值 |31 | |
------------------|---|-----|------
在建工程 |32 | |
------------------|---|-----|------
固定资产清理 |33 | |
------------------|---|-----|------
待处理固定资产净损失 |34 | |
------------------|---|-----|------
固定资产合计 |35 | |
------------------|---|-----|------
无形资产及其他资产: | | |
------------------|---|-----|------
无形资产 |36 | |
------------------|---|-----|------
长期待摊费用 |37 | |
------------------|---|-----|------
存出资本保证金 |38 | |
------------------|---|-----|------
抵债物资 |39 | |
------------------|---|-----|------
其他长期资产 |40 | |
------------------|---|-----|------
无形资产及其他资产合计 |41 | |
------------------|---|-----|------
资产总计 |42 | |
------------------|---|-----|------
负债及所有者权益 | | |
------------------|---|-----|------

流动负债: | | |
------------------|---|-----|------
短期借款 |43 | |
------------------|---|-----|------
拆入资金 |44 | |
------------------|---|-----|------
应付手续费 |45 | |
------------------|---|-----|------
应付佣金 |46 | |
------------------|---|-----|------
应付分保账款 |47 | |
------------------|---|-----|------
预收保费 |48 | |

不分页显示   总共2页  1 [2]

  下一页